一、项目概况
项目采用“EPC”(设计、采购、施工一体化建设)方式,总湖体水域面积约50公顷,总投资2815万元,主要建设内容包括:控源截污、活水补给、内源治理、水生态修复、厕所改造、公园环境综合整治。仅经过3个多月治理,水质从劣五类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,构建生物、植物、微生物的“水下森林”景观,恢复水体生态功能,实现“有草有鱼”生态多样性。“生态化”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,擦亮绿色低碳城市名片,提升城市品质品味。
项目预计2022年6月底完成所有施工内容,进入项目水生态修复养护期及基础设施质保期。
二、水生态修复工程
项目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,针对江门市东湖公园外湖,及游泳池跌水瀑布池、山涧溪流末端水池和北园区瀑布水池3个小微水体进行水生态修复,涵盖调查→设计→建设→运维的全过程,统筹了“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”的流域三要素,通过丰富生物多样性,构建完善的食物链网,来恢复水体自净功能并持续维持,最终实现“有鱼有草”的生态多样性。
1)外湖治理水域面积约为54802㎡;
2)北园瀑布池面积为568㎡;
3)游泳池前瀑布池1520㎡;
4)山涧溪流池面积为919㎡。
工艺流程:
水生态修复工程的系统化流程为:鱼类转移→施工降水→湖底除杂、清表→底质改良工程→补水→水草种植→透明度提升→生态系统优化调整和调试(微生物群落培养、水生动物放养、食物链构建等)→水生态系统管理养护。
技术原理:
以沉水植物为核心营造的水下森林可以营造较好的生物生境,并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及景观效果。
1)较好生境的营造
利用沉水植物构建“水下森林”,可以起到改变水流速度: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。改变水流速度,沉水植物随水流而形成的弹性扭曲现象会影响流水的速度,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物,而就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来说,沉水植物能伴生在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群落中,也能在浮叶植物带深水一侧形成沉水植物群落,发挥更大的生态和景观功能。作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沉水植物不仅是初级生产者,为水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,还可以为它们提供栖息生境和繁殖场所,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。
2)水质净化效果
在净化水质方面,沉水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向湖水释放大量氧气,且它的整个植株都处于水中,根、茎、叶等都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,同时吸附重金属元素和一些悬浮物质。
3)景观效果
终年避免出现水质发黑、发臭、发黄、发绿等现象。水下森林形成后,水质得到较好的改善,水体终年无蓝藻、绿藻污染出现,透明度显著增加,无浑浊,水体可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。此外,水草光合作用同时还可增加水体周边环境中的氧气含量,同时也可以增加环境中的负离子的含量,释放氧气,从而使水体生机勃勃,成为当地氧气制造工厂,居民吸收新鲜空气的天然氧吧。